圖: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現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隆重舉行。通信兵承擔著開國大典的通信保障任務,他們在臺前幕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時候整個國家百廢待興,人民政府的科技部門還沒有組建,因此除了通信聯絡外,軍委電訊總局在開國大典中還主動承擔了三項重要任務,一是防止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除公安部門、空軍、防空部隊的保衛(wèi)措施外,電訊總局在天安門城樓背面、金水橋兩邊各架設一部無線電臺,配備報務員,隨時保持與有關方面的通信聯絡,以保障大典的順利進行。
二是提供天安門廣場的擴音設備。由于開國大典場面宏大、人員眾多,要讓廣場上30萬人都能聽清毛主席的講話,當時的擴音設備是很難達到的。為此,王錚局長親自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反復測試比較,最后決定使用繳獲美國海軍的“九頭鳥”擴音器,它具有聲音集中、失真度較小的特點。經過幾次現場調測試驗,終于達到了滿意的效果。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人民領袖的雄偉聲音久久回蕩在天安門廣場上空。
三是負責升旗。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意義非凡,萬眾矚目。當時,天安門廣場的旗桿已先由建設部門安裝完畢,如果手動升旗,毛主席要從天安門城樓走過去,升旗結束再走回來,距離遠、往返時間長,未免太過拖沓。為此,軍委電訊總局研究決定采用電動升旗的方案。
為了防備萬一,當時還準備了第二方案:開國大典進行時,在旗桿下預先安排人員,一旦自動升旗設備出現故障,馬上改用人工升旗。同時決定,自動升旗的電器設備由電訊總局所屬901廠設計制造。王錚局長親自組織工廠的技術人員勘察設計,在旗桿上安裝了電動升降設備,又敷設了從天安門城樓毛主席所在位置到旗桿的連接電路,幾經試驗,取得成功。開國大典那天,毛主席莊嚴地按動身邊的按鈕,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高高飄揚,向世界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大典開始前,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按序列以天安門主席臺為中心在東西長安街列隊,各受閱方隊軍容嚴整,緊密相連;戰(zhàn)士們精神抖擻,場景壯觀。閱兵分列式開始,首先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是海軍方隊,緊跟其后的是步兵、炮兵、裝甲兵、騎兵等方隊。通信兵是一個特殊的方隊,前幾排是背著報話機的無線電通信兵,中間是背著電話機和“線拐子”的有線電通信兵,后幾排是背著軍號的司號員。一個方隊幾種裝備,展現了通信兵專業(yè)技術兵種的特點。正如《通信兵之歌》所唱:
銀線架四方,
電波震長空。
鐵腳走萬里,
一顆紅心為革命。
日日夜夜堅守戰(zhàn)斗崗位,
時時刻刻保持聯絡暢通。
我們是英雄的人民子弟兵,
我們是光榮的人民通信兵!
人民通信兵誕生于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在此后的革命戰(zhàn)爭中,從分散人員到初步編成建制,從人工交通到建立有線電、無線電通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軍委將通信兵作為一個兵種來建設,重點建設地下電纜通信網,建成完整的架空明線網和短波電臺通信網。如今,人民通信兵已發(fā)展成為一支由多種專業(yè)部(分)隊組成的專業(yè)技術兵種,建成有線和無線相結合,平時與戰(zhàn)時相結合的國防通信網絡,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眼、順風耳”。(原文標題:開國大典與通信兵,原編輯:曹淼、謝磊)